
干槽症作为拔牙后伤口发生急性感染的常见并发症,困扰着不少拔牙患者。了解干槽症的相关知识,对于及时判断、有效应对和积极预防至关重要。下面就为大家全方面科普干槽症的各个方面。

干槽症的基本定义
干槽症,也就是拔牙后牙槽骨炎。它多发生在下颌后牙,特别是下颌的第三阻生磨牙。在拔牙后的并发症中,干槽症较为常见,其发生率大约在2% - 5%。不过大家不用过于担心,只要及时处理,预后情况通常良好,多数患者在1 - 2周就可以修复。

怎么判断是干槽症
症状判断
首先是疼痛时间方面,干槽症并非在拔牙后马上就疼痛。一般是在拔牙后的2 - 3天或者3 - 5天,疼痛会突然加剧。例如拔牙后前几天疼痛在逐渐缓解,突然某一天疼痛难忍,这时候就需要高度警惕了。这种疼痛呈持续性、搏动性,还可能放射至耳部、太阳穴、下颌下区或头顶等部位,重度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活动。
其次是牙槽窝状态,观察牙槽窝,如果发现特别空虚,没有凝血块形成,或者血凝块脱落,暴露灰白色骨面,触碰时还会有敏感疼痛,这是干槽症的重要表现。
另外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和牙龈红肿的现象,创口周围牙龈会明显红肿。
气味判断
干槽症患者的牙槽窝会散发腐臭味,可能还伴随灰白色或黄绿色分泌物。拔牙后可以轻轻靠近拔牙部位,闻是否有异常的恶臭味,如果有明显的腐败气味,特别可能就是干槽症。
借助图片判断
网络上有特别多关于干槽症的图片可供参考。正常拔牙后的牙槽窝会有凝血块填充,而干槽症的牙槽窝图片显示为空虚状态,没有凝血块,能看到暴露的灰白色骨面。不过要注意,图片仅供参考,更终确诊还需结合症状和医生的检查。
区分干槽症与发炎
拔牙后发炎一般疼痛相对较轻,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疼痛会逐渐减轻,牙槽窝内通常有正常的凝血块形成,不会出现明显的空虚和恶臭味。而干槽症的疼痛会在特定时间加剧,牙槽窝空虚,有恶臭味。如果自己无法判断,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,由医生进行口腔检查帮助诊断。

干槽症的常见症状表现
剧烈疼痛
拔牙后2 - 3天出现持续性剧痛,难以忍受,普通止痛药往往无法有效缓解。这种疼痛会重度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休息,让患者坐立难安。
口腔异味
牙槽窝内的腐败组织会产生明显的恶臭味,这是干槽症的典型症状之一。这种异味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感受,在与人交流时也会带来一些困扰。
牙槽窝空虚
创口内血凝块脱落,牙槽窝呈现空虚状态,暴露灰白色骨壁。这是干槽症在牙槽窝状态上的典型表现,也是判断干槽症的重要依据之一。
淋巴结肿大和牙龈红肿
部分患者会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伴压痛,创口周围牙龈红肿。这是身体对干槽症这种炎症反应的一种外在表现。

干槽症的常见原因
干槽症常见于下颌智齿拔除后,尤其是创伤较大的复杂拔牙情况。术后护理不当也是引发干槽症的重要因素。例如频繁漱口,会破坏拔牙窝内的血凝块;吸烟、饮酒会影响创口的愈合;使用吸管会产生负压,导致血凝块脱落;剧烈运动也可能使拔牙窝受到震动,造成血凝块脱落。这些情况都会增加干槽症的发生风险。

干槽症的应对措施
剧烈疼痛
若确诊或高度疑似干槽症,出现剧烈疼痛时应及时就诊,由医生进行清创并放置碘仿纱条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必须由专精人员处理,自行冲洗可能会加重感染,导致病情恶化。
口腔异味/分泌物
对于术后口腔清洁,可使用生理盐水轻柔漱口(避免大力),但术后24小时内禁止漱口。这样既能保持口腔一定的清洁度,又不会破坏拔牙窝内的血凝块。
短期止痛
疼痛暂时无法就医者,可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进行短期止痛,但用药不超过3天,且需排除药物禁忌。在服用药物前,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,或者询问医生的建议。

干槽症的就诊建议
若怀疑干槽症,建议72小时内就诊。如果拖延治疗,可能会延长愈合时间,原本正常的1 - 2周可能会增至数周,还会增加继发感染风险,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麻烦。

干槽症的日常预防措施
清洁口腔
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刷牙、用牙线或者使用漱口水,也不要冲洗口腔,要保护好拔牙窝内的血凝块。等拔牙手术数天后需要给口腔进行特别的清洁护理,保持口腔卫生,促进创口愈合。
确保休息
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修复,降低干槽症的发生几率。身体在休息状态下,免疫系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,帮助创口愈合。
合理饮食
除了水不要喝其他饮料,多吃软质食物,避免食用实力强、过热或刺激性食物。实力强的食物可能会损伤拔牙创口,过热或刺激性食物会刺激创口,影响愈合。
避免不良习惯
尽可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不吸烟、饮酒,避免使用吸管,减少剧烈运动。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对拔牙创口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,增加干槽症的发生风险。
总之,干槽症虽然是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,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判断方法、症状表现、发病原因,掌握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,就能在拔牙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口腔健康,减少干槽症带来的痛苦和困扰。
